9月25-26日,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5 IMic第十三届工业微生物大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圆满落幕。
会议围绕精准育种的源头突破、精准鉴定评价的科学认知、精准发酵的过程优化、精准营养健康的市场价值和全过程精准质量控制,聚焦法规政策、前沿技术、合规申报、产业应用和先进装备,探讨工业微生物在驱动生物制造产业升级中的新路径与新机遇,为推动国家战新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保利中轻集团副总经理、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董事长肖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玉中,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处处长纵瑞龙,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处处长黄庆生,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微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向华,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体系三处调研员杨振,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新光等领导、专家出席此次会议。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向华秘书长表示,工业微生物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精准编辑、精准发酵等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向高效化、绿色化、智能化创新升级。纵瑞龙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处 处长纵瑞龙处长提出,必须充分认识生物制造的重大意义,统筹推进生物制造合法性,务实生物制造创新发展,积极拓展生物制造的产品应用。李 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主任/研究员李宁主任认为,工业微生物是食品工业创新的核心动力和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食品用微生物标准法规的持续完善,为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李玉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副会长李玉中副会长指出,依托前沿技术驱动,工业微生物与生物制造将在轻工战略性新兴领域持续发挥核心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 院长/教授任发政院士强调,微生物是未来食品和新食品原料开发的重要工具,推动食品行业向健康、营养、绿色加速转型。卓越工程师等交叉人才的培养,将为工业微生物学科建设与产业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董事长肖丹副总经理介绍,保利中轻积极布局合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依托国家工业菌种资源分库,构建合成生物功能基因元件库、食品生物制造中试验证平台,加速培育生物制造新质生产力。
邓子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报告题目:大健康产业与合成生物学整合基因编辑、生物合成、发酵工艺优化等创新技术,在药物结构定制、产物杂质净化、发酵周期优化、珍稀化合物源头革新等领域开展实践,推动医药、食品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开发新型基因编辑工具,为大健康产业自主可控、打破国际垄断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赋能人类健康与生命科学集成式发展。
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报告题目:大食物观与食品创新紧扣食物多元化核心需求,结合传统发酵食品案例,解析工业微生物在食品美味与健康中的关键作用;构建风味传承与健康创新体系,推动传统经验升华为科学、手艺转化为工艺,倡导药食同源理念,挖掘功能成分价值,为国家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食品产业从安全向健康升级奠定基础。
陈 卫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报告题目:益生菌与便秘的防治梳理功能性便秘四类分型及肠道菌群失调诱因,解析益生菌通过调节菌群、维持短链脂肪酸稳态等作用机制;构建女性、肠神经损伤型等精准便秘模型,选育功能菌株,牵头成立“中国肠道动力计划”并建立超2000人肠道动力障碍人群队列,为便秘精准干预、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支撑肠道健康研究落地。
李 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研究员报告题目:加强新技术食品安全性评估,助力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对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食品法典风险评估框架,解读我国对遗传修饰微生物申报的相关政策;推动母乳低聚糖、阿洛酮糖等新原料审批,针对致敏性评价、消费者接受度等挑战,构建安全为底线、创新为高线的评估体系,完善法规与科普机制,平衡食品创新与安全,守护国家食品安全防线。
向 华 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报告题目:极端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基因组编辑技术创新聚焦高温菌、耐盐菌等极端微生物节能降耗优势,破解其遗传工具匮乏难题,解析极端古菌CRISPR系统,建立高效基因编辑与调控系统,开发Class 1型最小基因编辑工具,实现古菌PHB产量提升,为工业微生物底盘自主可控、突破国外技术依赖提供支撑,夯实生物制造产业安全根基。
杨月欣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主席报告题目:我国营养膳食模式和居民健康研究围绕慢性病高发现状,解析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健康价值,挖掘益生菌、后生元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倡导将膳食、运动纳入慢性病核心治疗,推动社区开具膳食处方,借鉴国际食物即药物经验,为构建低成本、高效率国民健康保障体系提供路径,助力公共卫生战略实施。
奕 栋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学术带头人/研究员报告题目:合成生物一体化平台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探索整合大数据、AI辅助蛋白质工程、自动化工作站等技术,构建“设计-构建-测试-学习”闭环平台;开展宽温型生物酶发现等实践,加速药物先导化合物开发与制药工艺优化,破解生物制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痛点,为医药产业突破技术垄断、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核心工具。
姚 粟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报告题目:生物制造微生物资源开发与评价针对工业微生物自主可控率低、成果转化率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构建百万例功能基因元件库,建立微生物选育-评价-产业化全生命周期体系;主导参与制定十余项国际国内标准,打通科技-产业-市场转化链路,为生物制造战略落地、保障产业链韧性提供支撑。
大会设置了主会场和5个主题论坛,70余位行业专家出席会议,聚焦未来食品、生物制药、生物饲料、生物基材料等战新产业,与来自国内外高校院所、国际组织、标准制订机构、先进企业和高新技术平台的500余位代表开展深入交流。会议期间还成功举办了《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编委会年度工作会议、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专委会年度工作会议、微生物前沿技术卫星会、微生物活性评价方法研讨会、工业微生物高新技术与装备展览会等系列活动,共同组成“IMic工业微生物会议周”,凝聚各方智慧,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中国食品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聚焦国家战新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国家级工业菌种资源库,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微生物资源研发创新平台、遗传修饰微生物安全评价平台,建设合成生物功能基因元件库、智能化微生物资源库,促进生物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