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食品业交流第一媒体平台 联系我们 寻求报道 在线投稿

食品安全

食话时说|要理性看待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发布时间:2020-12-15来源:《中外食品》杂志 访问人数:88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中第一句话明确指出:2015年,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据中国工程院“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项目组去年底发布的最新报告,通过对我国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和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事件等进行监测,也证明近年来检测数据呈现总体向好趋势。
但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消费者对当前的食品安全存在着如此巨大的恐慌呢?原因是复杂的,究其大者,主要是认识上的误区。俗话说: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食品安全的尴尬现状真是太形象不过了。
有点哲学常识的都知道,以偏概全是认识论上的大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十全十美。食品安全这事儿,同样不能苛求完美无缺或万无一失,即便是食品安全控制更加严苛的发达国家,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在今天也并未实现食品安全零事故,而且任何一个国家谁也不敢确保今后他们不会再次发生。
国家与国家间横向对比如此;同样,我们自己与自己纵向对比,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近几年来,从国家食药总局包括农业部门对食品农产品的数据来看,总体监督抽检合格率水平都保持在95%左右,最新统计显示:2015年合格率达到了96.8%;而2012年的综合合格率为93.06%;2007年的综合合格率仅为80.19%。再倒退二十年前,中国总体食品抽检合格率则只有不到50%,只是大家当时不知道,还吃的挺香。近年来卫生部每年抽检证明:国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越来越好,这是有目共睹的,如果食品安全状况没有进步,什么都不能吃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岂不应该是越来越糟糕。
对中国食品安全以偏概全的不理性态度,直接造成了以下恶果:
一是导致国外借机抬高进口中国食品的技术门槛。随着全球经济的萧条,各国逐渐加快了更新技术壁垒的步伐。国内频繁爆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为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了借口,导致相关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几年内难以恢复,甚至一蹶不振。
二是媒体报道的“放大”和“溢出”效应。媒体的迅速、广泛传播,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知情权,但媒体铺天盖地、不科学的集中轰炸又会使食品危机放大,使公众对食品安全产生整体性信任危机,产生“什么都不能吃”的错觉,直接影响了行业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其实,少数食品安全害群之马和广大遵纪守法食品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树木和森林的关系。作为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公众舆论,不能以偏概全,把蚂蚁当大象、蚊子当飞机,而要既要看到个别树木的腐朽,还要看到整个森林的繁茂。
总之,我们坚信,随着诚信社会体系的逐渐建立,有良知的企业会越来越多。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不足理应被公众批评;同时,食品安全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正在不断进步的事实也应该被大家看到并肯定。这样不但能给我们的食品安全事业更多鼓舞和正能量,同时也能保证消费者自己能够享受到食品安全变好带来的益处。
版权所有:《中外食品工业》杂志社 电话:010-67091556 京ICP备150629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48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聚艺科技
关注公众号
润滑油 激光喷码机 模温机 保镖公司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